侗歌向着北京唱 我以“四愿”酬故乡侗歌向着北京唱 我以“四愿”酬故乡
就在上个月,《侗歌向着北京唱》的词作者龙燕怡先生仙游。闻此消息,文艺界哗然。侗族文化专家吴跃军先生、老词人陈元贵先生、邝厚勤先生纷纷感叹,不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而且文艺界也失去了一位好师长。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著名词作家陈元贵:
龙老一生恋文苑
留下大作堆成山
侗歌向着北京唱
回响几代人心田
侗锦芦笙和兰花
词海浪花第一掀
五溪揽胜集华章
乔老爷夸不简单
人间失去一良师
天堂迎来好歌仙
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邝厚勤:
龙燕怡先生在世时,尽管与之直接交往接触的次数不是很多,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为人处世就像他那充满“文气”的名字一样温文尔雅,言谈举止始终是谦恭礼让,做人低调,从不过从骄狂,从不拨弄是非,从不在人面前炫耀他在民俗散文、歌词、古典格律诗词创作和梅山文化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其身上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文人的典型君子风范。
被人们誉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的龙燕怡先生,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写作杂文、随笔,两三年后转向歌词创作,依仗着他那支飘散出泥土馥郁和草木芬芳的妙笔,在词坛辛勤耕耘了60余载,发表了2000多首歌词作品,其作品或被选作大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出国节目,或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卷》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或被录制成唱片与盒式磁带,其中有20多首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获全国和省级奖励100多项,其代表作《侗歌向着北京唱》《侗锦芦笙和兰花》《溪边月光曲》《最美丽》等已成为人们美好的记忆。
龙燕怡先生的不幸辞世,无疑是湖湘文坛艺苑的一个巨大损失。
龙老辞世前,曾写下绝命诗二首及绝笔长文《我以“四愿”酬故乡》,经侗族文化专家吴跃军先生对个别文字和标点进行修改后,现收录于后,借以怀念龙燕怡老人!
绝命诗二首
因肝癌晚期,随可夺命,惜别!诚奉“龙燕怡绝命诗二首”,一为留念、二请点评,至盼!
(一)
一声噩耗自天传,“病入膏肓”剧可怜。
至死倾情留大爱,湍飞宏韵谱遗篇。
(二)
梅山子弟寸心丹,永别依然恋家坛。
遥望远乡三叩首,游魂夜夜故山盘。
我以“四愿”酬故乡
(2016年7月10日,龙燕怡与弟弟龙民怡赏荷。)
所谓“四愿”者即四个一好工程,乃“一首好诗词”、“一篇好散文”、“一本好书籍”、“一首好歌曲”。大美心意之艳称也。
大千世界,红尘扰扰。天生我才必有用,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人善于从政,高舆华驾,叱咤风云;有的人惯于经商,大海弄潮,富甲一方;有的人学富五车,为学大成,名士风流;还有的寒酸似我,明知力有未逮,却不甘寂寞,也要迎难而进,在文坛艺苑拼搏几回。但不管高人雅士也好,一介寒儒也罢,那一点思乡情结、感恩梓里之天性,大抵还是人所共有的。不过乡情之厚薄,报答之多寡,却因其境遇不同,千差万别而已。
吾自幼从文,平素痴迷于写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力排万难,耐得寂寞,行走乡间,守望文脉,绝耕乡愁,守住书香,开创大湘西民俗散文、歌词创作、诗词创作、梅山文化研究的文艺春天。曾赋诗明志曰:“采风情系少穷边,探胜寻幽数十年。唯有诗文千古事,余皆散入五溪烟!”
我的故乡在湖南省益阳安化县梅城古镇东郊燕子桥畔,数代书香,祖泽流芳。及至年近古稀,方“少小离家老大回”,睹物思人,乡情愈炽。蓦然临水,惊觉两鬓苍苍。已知来日无多,遂骤发宏愿,想倾心尽力,来慰籍自己,并将它珍重地献给亲爱的故乡,作为恒久的纪念,略表游子之心于万一。
感谢上苍佑我,天道酬勤,使这四桩宏愿不至于镜花水月,且都颇有所成。现依次简述于下:
第一桩愿望是“一首好诗词”
(2016年2月19日与李总编在安化合影。)
故乡山清水秀,人情醇厚,令我梦绕魂牵,常有诗词咏怀,有的还在国内外发表或获奖,现择代表作一诗一词诚挚捧献,以表痴情。
《七绝·海外乡思》
隔山隔水隔重瀛,久隔深深故里情。
幸有乡心难隔断,一霄好梦到黎明。
此诗首载《中华诗词》2009年第一期,曾获国际“乡愁”诗词大赛银奖,并入编《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2016年又被选入《炎黄诗书画印艺术精品集》。
《长相思·春日还乡》
桃一村,杏一村,春日融合万象新。笙歌处处闻。情也真,意也真,人面如花笑语频。梦牵游子魂。
此词曾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诗词组织联合举办的大型诗词赛事《华夏情——华夏情全球诗词优秀作品选》。并被好几位著名作曲家看中为之谱曲,在京沪等地由名家演唱,颇受欢迎。
诸如此类,笔者毋须饶舌。读者高明,自当惠予品鉴!
第二桩愿望是“一篇好散文”
(龙燕怡与梅山文学主编刘紫岚丙申年元霄节在涟源合影。)
故乡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新景靓丽,古迹多多,值得大书特书。数十年来,我除了诗词歌赋外,也写了不少随笔、杂感,尤其是民俗散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被中央定为国礼的安化黑茶,十分荣幸,作为附件随之赠送外宾的那篇与舍弟民怡合作的长篇民俗散文《故乡安化茶缘》。其中的一些重要章节,如《安化梅城擂茶香》《梅城擂茶风俗》和《梅城风俗解(读盖)卦》多年前曾在北京《中国烹饪》、上海《食品与生活》、《中国旅游报》等著名报刊上发表,产生过一定影响。这次又借规模盛大的“中国黑茶文化节”之良机,将它另起灶炉从头改写,并加进在“中国梅山文化园梅山神茶庄”品尝安化名茶的精彩过程,从而使《安化故乡茶缘》这个新作愈臻上乘,获得不少行家里手和众多传媒的青睐,转载过七八家刊物,连全球发行的香港《名家》杂志,也配以彩图全文刊登。时乎?运乎?总算可以告慰家乡父老了。
第三桩愿望是“一本好书籍”
我的故乡安化梅城,始建于北宋,乃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且系声威显赫的“梅山峒蛮”之大本营。历史遗存极为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故我在2004年继湖南文艺出版社与舍弟民怡(中学历史教师、民俗学者)联手合作40余万字的民俗散文专著《五溪风俗揽胜》出版之后(该书因图文并茂、饶有特色而被《人民日报》、北京文艺报社、中国民协《民间文化》月刊相继撰文推介,反响热烈,被专家们誉为“五溪民俗写作第一书”、 “一本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散文集”。惜乎本人不善经营,其自销部分现仍有数百册束之高阁!),又邀约吾弟数度返乡,在梅城一带及其与新化、桃江、桃源毗邻地域进行深入探访,主要调查一些有关“梅山渔猎”方面的神秘技巧与罕见稀闻的珍贵历史遗存。同时还参考上世界八十年代初期在湖南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铜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陆续采访所得到的一些有关梅山渔猎方面的零星资料,伏案两年,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认真筛选与慎重整理,终于写出20多万字的《梅山渔猎奇俗》初稿,承蒙故乡中共安化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厚爱与鼎力支持,特拨专款三万元将其列入“安化梅山文化丛书”首卷交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还尚未面世,故乡民俗学者、湖南省民协“中国梅山文化研究会”驻会副秘书长谭晓吾女士就在2012年12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上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题著文评介了它。随即被“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宗教网”、香港“凤凰网”等电子传媒推波助澜,争相报导,乃至数月之内,有关电话和短信络绎不绝,令人应接不暇。
书刚一出版,省作协名誉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谢璞先生就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予以鼓励:“恭喜二位多才的兄弟著成并出版了《梅山渔猎奇俗》,功德大焉!这只有热爱故乡的精诚文人,才有可能梦想成真。当今各界的年轻人、中老年人(专家和普通百姓),都会喜欢它。历史可以作证,这是一部不朽的好书!也可以称作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散文诗画长卷。恭喜!恭喜!有为者多乐!长乐!”著名梅山文化专家李怀荪在《回眸青山碧水间——梅山渔猎习俗序》中写道:“龙氏兄弟的新书是一本关于梅山渔猎习俗的著作。这部著作填补了梅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空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龙氏兄弟作为祖籍梅城的正宗梅山子弟,对于梅山文化一直怀有特殊的情结,他们选择了研究梅山渔猎文化为突破口,数十年如一日地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他们多次利用回老家梅城探亲访友的机会,对梅城故地渔猎习俗进行了地毯式的寻访。他们更深入到湘西和黔东南一带,通过多种方式采访到各种不同的梅山猎(渔)人,进行全面周详的核查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最翔实的,既饶有广度又富有深度的相关资料。在当今浮躁的商业化社会里,能这样做,实属不易。”
另一位民俗学者杨幸樵则撰文说:依我之见,《梅山渔猎奇俗》一书乃空前绝后之作,“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因为古老的梅山渔猎文化已渐行渐远,大都烟消云散地离我们而去。纵使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那珍奇的梅山渔猎习俗的文明碎片,也难寻一二了!
面对如此高的评价甚或溢美,我等孤陋寡闻的梅山后学当的起么?但转而一想,为了对故乡奉献丹心,也只好诚惶诚恐。
第四桩愿望是《一曲新歌唱梅山》
龙燕怡词,侯小声曲。本土梅山音乐研究者田跃谱曲,著名作曲家孟勇修改,本土另一梅山生态文化研究者唐祁安编配,上海东方电视台等多家传媒播放。另一科班出身的本土优秀歌手唐朝晖倾情演唱,征服了广大听众,反响热烈。
龙燕怡倾情奉献,并以缘悭一面的近邻乡友恳请与以《月亮之下》《彩云之南》摘取“中国当代民歌教父”桂冠的何沐阳,并以其世交深厚为由,向正在全力以赴赶写要唱响世界的安化黑茶歌《来得正是时候》正心无旁骛的紧急关头,也盛情难却梅城本土活跃诗人戴茂文先生的重托,欣然接受龙燕怡的这首广受好评的美词《茶乡三月最迷人》准备插缝见针为之作曲。龙燕怡十分感激,但也明知他一心不可二用,在为了故乡情结而勉强为之,故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给我们寄来的歌稿不大理想,并且未寄示范小样,致使故乡安化县新广文局的本土音乐爱好者姚女士以她那靓丽的歌喉,震惊四座,赢得四周广大听众欢呼时,龙燕怡却不大开心,他只好不那么心甘情愿地硬着头皮坦诚地告诉正在兴头上的何沐阳,他的这首对故乡安化黑茶生态文化节增辉添彩的金曲,请他再作加工后连同重新打磨的录音示范新样尽快寄来,与故乡狂欢不已的广大知音磨合。心怀坦荡从善如流的沐阳立即采纳,不久便倾情寄来了他新制作的精美录音小样。但偏巧碰上了办事格外认真,专爱挑刺的龙燕怡要与他顶着干,他只好乐于从命,把那心爱的小样随即寄给茂文。使茂文如获至宝,马上给小姚演唱。
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张青娥女士素行善举,尤倾情于她所珍爱的梅山生态文化,很想把这首她珍爱的《一曲新歌唱梅山》作为她的园歌,请何沐阳好好打造,何先生满口应承,立即付诸行动。当何沐阳的新稿很快寄来时,张女士已将何的新改稿交给湖南省为旅游中国黑茶开发的梅山生态文化园演唱团体频频唱响了。沐阳只好心甘情愿地为乡友们认账。
至于唱故乡的歌,我也写过十来首,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以家乡燕子桥下的伊水河与老屋背后的碧梧山为背景的《我家住在画中间》,此词刚一发表,就有多人谱曲。其中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杨绍榈谱的不但在“感动中国”的故乡征歌中获奖,还由上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志容在上海电视台等多次演唱,反响热烈。此词诗情画意,“有山有水有田园”,很受众人喜爱。
《我家住在画中间》
男高音独唱
我家门前有条河哎 / 看上一眼心就乐 / 鱼儿尽情游 / 鹅鸭荡碧波 / 白鹭迎朝霞 / 夕阳伴渔歌 / 啰哩啰哩啰哩罗 / 还有那岸上边漂亮的洗衣女哟 / 一串串欢声笑语撒满河
我家屋后有座山哎 / 迷人的景色看不厌 / 翠竹翩翩舞 / 苍松闪碧辉 / 百鸟林中唱 / 鲜花绽笑颜 / 啰哩啰哩啰哩罗 / 还有那高高的飞瀑凌空挂呀 / 哗啦啦喷珠溅玉多壮观 / 哎 / 天然美妙的一幅画 / 我家就住在画中间 / 多姿多彩的一幅画 / 我家就住在画中间……
还有上海著名作曲家侯小声先生的一首在全国首届农村征歌中荣获“优秀创作奖”的《茶乡三月最迷人》,采用清新活泼诗律优美的江南小调入曲,格外打动人心!惜因江南风味太浓,难于在我的故乡推广,诚憾事耳!
茶山三月最迷人
(龙燕怡词、侯小声曲,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传媒经常演播)
茶乡三月绿茵茵 / 满山茶叶满坡春 / 晨雾飘飞红日出 / 山野尽是采茶人 / 你摘一片金 / 我摘一片银 / 盛满篮儿装满篓 / 喜煞山野采茶人 / 茶歌甜似蜜 / 茶歌比酒醇 / 迷住几多远方客 / 乐了几多听歌人!
茶乡三月面貌新 / 精勤开拓暖人心 / 眼望春茶长势好 / 苗家人用歌表真情 / 飘过十里坡 / 飞上九霄云 / 情意浓浓韵味足 / 茶歌越唱越开心 / 一片茶叶一片金 / 阵阵茶歌绕白云 / 唱得彩云团团转 / 唱得月亮笑吟吟 / 豪唱冲霄汉 / 苗歌闹九重 / 缠住几多歌师傅 / 醉透多少茶农的心!
这首歌就这样被当做精品力作融入张青娥的家乡代表歌曲大合唱了!
我开始写歌词,应追溯到1958年。当时我在黔阳专区东风剧团(文工团)担任创作组长,因演出需要,有时还得执笔为词。及至1963年,我有一首词在省里获奖,遂深受鼓舞,便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钻研起来。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著名作曲大师生茂老师给我写了《农村展翅飞起来》、《摄影记者下乡来》的有名歌曲后,我更是对此热爱有加,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精勤进取不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我断断续续发表歌词两千多首,成曲的近千首。若说我词运不佳,却有四首作词的歌曲进中南海,一首唱上北京奥运会、三首选为出国节目、《侗锦·芦笙和兰花》还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荣获金奖、《醉了苗乡》也在另一国际大赛中喜获一等奖。一首载入音乐史册——《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卷》、并有一首少儿合唱《最美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至今长唱不衰,很受青睐。另有十多首被选为大中小学音乐教材,均系上乘之作。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蒋大为、何纪光、宋祖英、雷佳、陈素娥、黄英、曹燕珍、方明、黄绮珊及2014年中央电视台《争奇斗艳》第二季少数民族歌王争霸赛侗族歌王、2016年中央电视台《寻访刘三姐》年度总决赛冠军王馨等等都演唱过我作词的歌,有的至今还在演播或在网上流传。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要说我的词运亨通,却还远远达不到。因为竟没有一首像《我爱你,中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敢问路在何方》、《十五的月亮》那样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虽有《侗歌向着北京唱》(吴宗泽作曲)红极一时,被誉为“全国十大优秀少数民族歌曲”在全国广泛流传,但因此词的历史局限,只在特殊的场合下偶尔露峥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有一曲《侗锦·芦笙和兰花》与《最美丽》相继崭露头角,并流传至今,却因其专业性强,仅限于歌唱家舞台演出,或广大中小学生在课堂和节会中演唱。这不能不使我既感欣慰又觉得深深遗憾,真乃“世事难全”啊!
我极想为故乡写一首大家都能接受、都爱唱的歌,便挖空心思苦筹良策,终于福至心灵,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妙法——乘2014年金秋十月“湖南旅游开发暨中国黑茶文化节与梅山蚩尤传统文化”三大节会盛开之际,借其东风毛遂自荐大打梅山新歌牌,愿把《一曲新歌唱梅山》献给大会做会歌。在取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娄底梅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新吾与冷水江市市委办张征澜两位负责人的同意后,便遵嘱当场教唱了几遍,因见效果还好。李会长就当即安排复印了几十份歌谱供大家学唱。这时车上车下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笔者紧抓机遇,因势利导,迅速将正在摆设盛宴大肆宣扬“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及全国人大代表张青娥女士将上一军:我仰慕贵园已久,为了共同的伟业,今日心甘情愿把我们的这首《一曲新歌唱梅山》奉献出来做为园歌,我想素来慷慨、经常济困扶危的张女士一定会共襄义举、玉成其事的!经此一激,张青娥女士豪兴大发,登时高举酒杯斩钉截铁地说:好的,各位都听清楚了:“我张青娥绝不空口打哇哇,而要真心实意地打哈哈”,决不食言!这时四周掌声如爆,大家欣然见证了这美好的热烈场面。有了张老总的鼎力支持,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运作了!
正当“湖南旅游文化传媒”大显身手时,我们便乘虚而入,将其两相融合,於是便大施妙计,把张青娥的资金牵引过来,把本土音乐家田跃作曲、著名作曲家孟勇修改、本土音乐研究者唐祁安编配、本土著名科班出身的优秀歌手唐朝晖演唱《一曲新歌唱梅山》普及开来,大家都学唱,几多欢乐啊!
这时,另一首适时为故乡而写的新歌也借“湖南旅游文化传统研究会”与“中国黑茶文化节及省民协梅山生态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会及蚩尤龙寻根祭祖大型活动”同时举办,由尽心竭力的龙燕怡恳请缘悭一面的近邻乡友以《月亮之上》、《彩云之南》荣获“中国当代民歌教父”何沐阳家有世代之交的安化梅城活跃诗人戴茂文先生转奉龙燕怡在全国首届农民之歌创作演唱中荣获“优秀作品奖”的《茶乡三月最迷人》(龙燕怡词、侯小声曲、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传媒演播)。
侯小声先生另一得意之作,在上海市第二届通俗歌曲创作演唱比赛中获银牌(专家评委给的是金奖,但听众评委给了个银奖,故从众)。此歌先后由上海著名流行歌手沈汉芳和著名女高音民歌演唱家曹燕珍在东方电视台等传媒多次演唱,反响热烈。
《思乡》
龙燕怡词 侯小声曲
离别家乡久 / 常动故园情 / 山是故乡绿 / 水是故乡清 / 花是故乡美 / 月是故乡明 / 啊
故乡景象长相忆 / 不时萦绕在梦魂 / 常把家书读 / 更动游子心 / 故乡山更绿 / 故乡水更清 / 故乡花更美 / 故乡月更明 / 啊 / 恨无彩凤双飞翼 / 登时展翅会亲人……
此曲也是用的江南优秀民歌素材,风格别致,雅俗共赏。由于其地方风味太浓而难以与故乡受众融合。因之我心血来潮,欲将它的主旋律引入本土音乐中,以求广而化之,不亦宜乎?
因唐朝辉演唱的《一曲新歌唱梅山》纵情奔放、不同凡响,立即引起广大乡民和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县里每月都要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安化月月乐》,从而让故乡的歌迷经常领略它那独特风味!
我的主意已定,要推出《一曲新歌唱梅山》,决不能失此良机。
当我在新化喜鹊界传唱此歌的时候,车上车下一片欢声笑语。傍晚,当我进入客房时,突然拥进十多个音乐爱好者,他们要我教唱此歌,场景格外热烈。这时,湖南省情报中心主任周行易非常激动,他当场表态,过一会就去找新化县领导人磋商此歌拍MTV的经费问题。后来,他对我说:“老龙啊,对不起,他们只答应三万元,”只好一笑而罢。
去年金秋十月,科班出身的本土歌唱家唐朝晖在本土梅山文化音乐研究者唐歧安重新编配音乐演唱此歌时赢得全场热烈喝彩,被“安化月月乐”作为经典曲目月月演唱,甚慰我心。
我是一个音乐迷,文艺痴,对此忠贞不渝。现在我突发癌症,而且癌症周身扩散,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了实现宏愿,把《一曲新歌唱梅山》在家乡唱响,并永远流传下去,我竭诚呼吁,诚请各界有识之士济困扶危、共襄盛举。特别是信誓旦旦高举梅山文化大旗的张青娥董事长更应抓住梅山文化的根慷慨解囊,不要空口打哇哇,而要倾情奉献,让《一曲新歌唱梅山》唱响故乡!唱响三湘四水!唱响神州大地!
我想,常兴善举的张女士该不至于虚应空中诺吧?
链接:
龙燕怡小传
龙燕怡(1937.1.19-2016.10.23) 原名龙燕贻,1937年1月生,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在新晃一中读书,“精神家园的守望者”。著名民俗散文家、歌词作家、诗人、大湘西民俗学者和梅山文化研究专家。退休前系湖南省怀化市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曾任怀化地区及怀化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擅长古典文学、音乐文学、民间歌谣和民俗,有多方面成就。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随笔,两三年后转向歌词创作,依仗着那支飘散出泥土馥郁和草木芬芳的妙笔,在词坛辛勤耕耘了六十年,发表了两千余首歌词作品,有的被选作大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出国节目,有的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音乐卷》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用,有的被录制成唱片与盒式磁带,并有20多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其作词歌曲获全国和省级奖共100多次,有四首唱进中南海,一首唱上北京亚运会,《侗歌向着北京唱》、《侗锦芦笙和兰花》、《同志呃请来侗家吃油茶》、《溪边月光曲》、《最美丽》、《彩云绕太阳》、《迷人的栖凤湖》、《苗家酒歌》、《醉了苗乡》、《土家山寨背篓多》、《瑶家为什么爱吹双唢呐》、《桃花谷凤凰坡》、《春湖花月夜》等曾在全国广泛流传;李谷一、宋祖英、蒋大为、何纪光等著名歌唱家演唱过他作词的歌。他对湘西一带地域的民间歌谣和民俗深有研究,与其弟民怡合著的《五溪风俗揽胜》﹙40余万字﹚被专家们誉为“五溪民俗写作第一书”、 “一本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散文集”, 《人民日报》、《文艺报》、《民间文化》等报刊曾予以推介。尤其是他与其弟民怡合著的《梅山渔猎奇俗》一书,填补了梅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空白。此书未出厂时,就有学者在《中国文化报》撰文推介了。《一片冰心在玉壶——龙燕怡与他的<梅山渔猎奇俗>》后由中国文化传媒网、凤凰网等相继转载。不少学者专家说龙氏兄弟合著的《五溪风俗揽胜》和《梅山渔猎奇俗》两书是“乡土气息极浓的散文诗画长卷”、“诗意的民族志”、“大音稀声 耳目一新”、“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堪称传世之作”……他还整理发表过大量有特色的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歌谣,并有数百首格律诗词散见各地报刊,有的在国内外获奖。文化部的《群众文化》杂志和《中国文化报》对他作了专文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均推介过其作品。怀化地区行署曾为之记大功表彰,全国侗族文学学会鉴于他的德艺双馨和对侗族文学爱好者的培养授予他代表终身成就的侗族文学“鼓楼奖”。他赋诗明志曰:“采风情系少穷边,探胜寻幽数十年。唯有诗文千古事,余皆散入五溪烟!” “神州胜景拨吟弦,任择佳题入锦笺。但得诗心长不老,笔花常绽艳阳天。”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原怀化市委书记欧阳斌在2016年6月接受怀化日报记者陈甘乐采写《“老兵新传”品乡愁》说:“记得还有一个龙燕怡老师,他写的《侗歌向着北京唱》写得非常好。记得那次为了争取芷江机场的改造,北京考察组来怀考察的时候,我还当场给他们唱了这首歌,目的是为了把项目早日批下来。”
龙燕怡著作目录
1、老曲谱《侗歌向着北京唱》(女声小合唱钢琴伴奏),作者:龙燕怡原词,吴忠泽编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年9月版。
2、歌词集《侗锦·兰花》,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3、民俗散文选《五溪风俗揽胜》,与其弟龙民怡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版。
4、格律诗词选《古韵新吟——曾纪岚龙燕怡诗词曲文选》,与同缘人曾纪岚合著。2010年11月版。
5、精品集《友声与心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44万字。
6、民俗专著《梅山渔猎奇俗》,与其弟龙民怡合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7、诗词曲文精选《燕岚心语》,与其同缘人曾纪岚合著。名家出版社2015年3月版,38万字。
8、民俗散文选《神秘大湘西:民俗散文撷萃》,与其弟龙民怡合著,线装书局2015年4月版,32万字。
新湖南客户端编辑 罗雅琴 整理
http://mt.sohu.com/20161104/n47230157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