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亚高原侗族大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龙胜平等龙坪侗寨

$
0
0

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

来源:新华社作者:陈瑞华 刘水玉责任编辑:崔白露
2016-07-05 16:210

广西北部是红军长征第一个进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记者日前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走进这片迷人的土地,不仅充分感受到了这部长征英雄史诗的磅礴伟大,也听到了许多红军当年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动人故事。这些动人的故事,不仅是红军长征初期在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写下的一首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更是我党民族政策的初期探索和实践。

红军发布民族工作政策 白面瑶寨见证民族团结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

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两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旁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两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80年过去了,这两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

周恩来在龙坪侗寨指挥救火 侗族群众热情支持红军

平等乡是龙胜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佳话。

原龙胜各族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粟新民告诉记者,在红军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借以散布“红军放火”的谣言,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朱德对此十分重视,向各军团首长发出命令: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军团驻地烧毁民房,企图疲劳及嫁祸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威信。各军团首长及其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前,严密巡查。如遇火警,务必设法扑灭,救济受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大会公审后枪决。

在龙坪侗寨宿营的是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也在此驻扎。一天深夜,寨子一间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迅速来到寨子中央的“杨氏鼓楼”上,亲自指挥红军战士救火,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红军战士和寨上群众的奋勇抢救下,大火很快扑灭,“杨氏鼓楼”及鼓楼东面的大片民房被救了下来。

当晚,红军保卫人员抓获了几名国民党纵火特务。第二天,红军在寨上的一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公审纵火特务,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我党的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损失的群众。侗族群众明白了事情真相,了解了红军,认识到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侗族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当向导、做挑夫,许多青壮年还加入了红军。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现今都成为当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成立于1956年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长杨通鸣(侗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时所写下的感人故事,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党的民族政策仍然是我们民族工作的法宝。

"星火燎原 红耀中国" 特务放火烧侗寨 红军救火保鼓楼
2016-09-09 来源: 打印本页 关闭

继续来关注"星火燎原 红耀中国"重走长征路主题报道。翻越老山界,红军走到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这里是龙胜侗族群众聚居的最大乡镇。当时,国民党反动军阀派遣特务混入红军宿营的村寨,四处纵火烧粮,挑拨红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红军又该如何化解这样的危机呢?

 

杨氏鼓楼,这栋建筑建于清代嘉庆四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历史。1934年12月10日,这里发生了一场火灾。现在鼓楼的柱壁上,还有被大火灼烧过的痕迹。当年这场大火是从村口由西向东的方向蔓延过来,周边200多间房子烧毁。当时红军驻扎在这里的时候,发现村落里着火,他们就开始挖防火沟,因为挖了防火沟就保护了杨氏鼓楼以下的建筑,之后村民把这栋建筑称为“红军楼”。


广西龙胜县档案史志局主任科员 赖若龙:“大概是在九点钟的时候哨兵就喊起火了,然后就听到一片噼噼啪啪的声音。当时周副主席的警卫员,魏国路马上叫醒周副主席,周副主席马上跑到寨子的石板街上叫中央保护局局长邓发,一起参与救火,研究起火原因。”


 


老人们说,当时龙坪寨里有三座鼓楼,分别属于吴氏、伍氏和杨氏家族。因为大火烧得很快,吴氏和伍氏鼓楼以及村里的200多间民房都被烧毁,只有杨氏鼓楼以及东边的一片寨子,因为红军奋力扑救才得以保存。76岁的胡文辉说,这一段故事,在当地早已经成了佳话。

胡文辉:“寨子被烧之后,大家回来看这些房子,就感觉这支部队不同,对我们侗族人没有什么伤害,吃了家里面的东西还会放钱在那里。特别第二天,纵火之后,红军还发救济款,发大洋给大家。所有人就上山喊村民,大家都回来了。”

 

杨永善老人听父母说,当时他们家也在大火中被烧毁,红军发给他父亲两个“光洋”,当时在龙胜,一个“光洋”等于两担稻谷。

平等镇龙坪村村民 杨永善:“凡是被火烧了的村民,困难户,给一块两块三块光洋送给老百姓作为补偿。也是有一部分人来领,红军也要看,那个人是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要一辈子做农活的他才给,他要看你的手是不是粗粗糙糙的手上有茧。” 

        

记者来到飞山庙,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红军指战员灭火之后抓获了特务,第二天就在飞山庙对特务进行审判,这里就是当时审判特务的地方。当红军离开之后,这里也被当地百姓改名为“审敌堂”。

平等镇龙坪村村民 杨永善:“群众发现这些人并不是寨子里的人,问他们话也不会说这里的语言,有两个人,群众就要揭露他们的罪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把真相大白于天下。然后群众一致要求要将纵火犯枪毙,红军应群众的要求,第二天就在河边枪毙了两个纵火犯。”

正是因为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以及时刻为老百姓利益着想的原则,才使得红军得到了百姓支持。“红军楼”和“审敌堂”,是红军与侗族同胞亲如一家的历史见证,直到现在,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参观。

特稿:红军走过美丽的龙胜(组图)
2016-07-21 10:30:14
作者:李崎
浏览次数:311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红军突破湘江后,一路翻山越岭西进。这一带地处湖南、广西交界的越城岭山脉,重峦叠嶂,苍山如海。山势雄险高俊,庞大的山体具有山高、峰雄、崖险、石奇的特点。主峰神猫顶(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这里水源丰富,是漓江、资江、浔江的发源地。

    老山界是兴安县北部与资源县的界山,位于华江瑶族乡搞寨村的最北端,海拔1860米。红军长征过兴安时,中央纵队于1934年12月4日越过老山界。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在行军途中写了《老山界》一文,记述了老山界的雄奇险阻和红军的磅礴气势。

    离开华江瑶族乡政府所在地千家寺,摩托车司机搭着我继续往北边奔去。公路在一条清澈见底、流水哗哗的山沟边向前延伸,不时可以见到一个古老的瑶族村寨。因为风景这边独好,有世外桃源的感觉,难怪这里已经打造成了桂北的旅游新景区——忘忧谷。

    过了一座红军桥,再往前十几公里,就是乡村公路的尽头。一个瑶族老教师告诉摩托车司机,红军翻越的老山界位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雄伟,周围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胜收。它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高山,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同名散文而闻名,上有陆定一亲笔题词的老山界碑亭。

    如今,猫儿山已开发为华南的一大旅游景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千手观音庙、美军飞机失事记事碑。从山门到山顶,需要大半天时间。景区内当年红军过山的三条小路由于太险(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百多米深的悬崖),早己封堵了。

    从1934年12月2日起,中央红军挺进越城岭山区,翻越老山界,转战资源县、龙胜县的越城岭腹地车田、两水、江底、马堤、芙蓉、广南、龙坪等地,至12月14日全部进入湖南通道县境。

    12月3日,红八军团在马岭分两路前进,其主力经岔岭、华江的高寨、潘家寨,从梯子岭翻越老山界,另一路经李家田屋后翻越老山界到塘垌(今资源县境)。红五军团由枫木到达华江锐炜。

    从4日至8日,中央红军3万余人分别从不同的线路翻越了老山界(湘、桂、贵各地都自认是“老山界”,它已不是准确的地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都步行翻越。

    我原本想上老山界这个从小时就知道的著名长征途径地,但经过仔细打听,得知老山界已被纳入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自驾车、摩托车根本不能入内,在高寨村就得换乘景区的游览车。最顺利的情况下,也得花费大半天时间,还不允许徒步走完红军当年的长征步行线路。于是,我只有选择绕行。

    听当地瑶族人介绍,越城岭山脉以猫儿山为中心,分别延伸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高山,都有“老山界”的称呼。正好,下一站,我就要经龙胜县城去平等乡,那里也属越城岭山脉中的老山界范围,而且雄险不亚于猫儿山附近的老山界。于是,我也就不遗憾了。

    离开华江瑶族乡千家寺,我绕道桂林市区,然后北上去龙胜县城,再经瓢里赶到了平等镇。好在途中的山道还不算险恶,下午五点过,就赶到了目的地——龙坪侗寨。

    途中经过平等镇广南村,我看到村子中的侗寨鼓楼高约15层,被誉为“桂林第一高鼓楼”。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座墨绿色的金字塔。鼓楼是侗族人民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艺术,是族姓或村寨的重要标志,也是公众集会和部族议事的重要场所,在侗族人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南村有85户3000多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侗族,是广西典型的侗族村寨。当年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宿营在此,也是红三军团前往湖南通道县的出发地。  

    中巴车快到平等镇政府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红军桥”,即当地家喻户晓的平等孟滩风雨桥。这座风雨桥上,有当地人民张贴的《平等风雨桥群简介》。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的一对孪生兄弟,而平等村一带溪河上竟然有22座风雨桥。

    屹立在我眼前的这座孟滩风雨桥是一座石墩木架盖瓦桥,全长94米,高21米,宽6米,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复建于公元1933年。其结构分为三部,下部分是用长方形大青石砌成菱形桥墩两个直立河中,锐角朝上面以减少河水冲击,托起在桥墩上横累起90根乔木,尾径每根60公分以上,14根乔木构成三孔,木架上铺设木板,在木板上建造走廊式的木架22间,两旁装上栏杆,安置厚木板凳,为过路人歇坐。栏杆外伸出一米半瓦檐,以保护桥底乔木不受雨淋,这是桥的第二层。桥的第三层是瓦檐。桥上有四座亭阔,亭阔四面倒水,飞檐翘首,中间两个亭阔座落在桥墩上面,前后各伸出2米,桥中间安置神龛,神龛上安置关羽、周仓、关平木刻像。桥两边装木板半截,供过路人观赏风光。1934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批红军官兵从此桥上走过,往湖南省进发。

    红军楼在平等镇龙坪村,街道和平等镇连起来的。龙坪鼓楼又称红军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原名“杨氏鼓楼”,为侗族特有的四角塔形鼓楼,是侗寨引为骄傲的一座古建筑。 红军楼为木质结构,共分5层;楼上瓦檐呈四角形,飞阁重檐,重叠而上;楼顶端为宝葫芦。楼下层为寨门,是东南方向入寨必经之地,而且还要登上数十级台阶。楼两侧是石砌寨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更增添楼的雄姿;楼的第二层为侗族群众聚会、集款、乘凉和娱乐活动场所。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到达龙坪寨,中央军委驻在鼓楼附近。

    红军楼亭阁顶部和红军桥的亭阁顶部几乎一样,但更精致一些。梁上有太极图案,还有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梁上还有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界定红军楼前立着《红军楼简介》石碑,碑文:龙平(坪)鼓楼建于清代嘉庆四年,即公元一七九九年,历史悠久,结构精致,雄伟壮观,体现了侗族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里。龙坪寨是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住过的地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破坏红军与各族人民的关系,派遣特务尾随红军,到处纵火烧民房,妄图嫁祸于红军,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及中央军委和红军干部团住在龙坪寨的当天晚上,蒋匪特务暗中纵火烧毁三百余座民房,在周总理亲自组织和指挥下,红军指战员奋勇扑火,终于把这座鼓楼抢救了下来,隔断了火路,使寨东南边的一百多户免遭火灾。当场抓住纵火特务三名,召开公审大会,就地处决。并对灾民发给救济款。在事实面前,各族人民更加爱戴和掩护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更加仇恨国民党反动派,敌人又一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为纪念这段历史,后来当地群众就把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改称为“审敌堂”。当地开餐馆的女老板告诉我,看“审敌堂”要找拿钥匙的人开门。于是,她干脆叫自己的老公骑电瓶车送我去餐馆考察镇上的几处侗族鼓楼和红军遗址。来到 “审敌堂”旧址,我发现这家祠堂保持着原貌,有人说是飞山庙,楼壁上的“毛主席万岁!”大幅标语还非常清晰。

    夕阳西下,平等镇对面山丘上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熠熠生辉。在餐馆女老板丈夫的向导下,我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山丘,来到纪念塔前,向红军烈士墓碑三鞠躬。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12月5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越过老山界,抵达塘垌(塘洞)(猫儿山西侧,今属资源县)。第二纵队由华江锐炜向老山界进军。12月6日至11日(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兴安、资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进入龙胜东北部,经过江底、泗水、马堤、平等、飘里等5个乡45个村,在马堤、河口等处与国民党桂系军队发生过激战。12月10日,中央军委第一纵队翻越鸡心界,经太平、平坳抵达平等镇龙坪寨,毛泽东、周恩来、邓发等领导在此宿营,毛泽东宿吴勋老家。中央军委第二纵队抵达广南寨宿营。

    据介绍,平等镇太平村还有一个红军洞。1934年12月,红九军团一个排32名指战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过山,被敌人包围在森林里。太平村下路溪瑶族农民沈再德、沈再富两兄弟知道后,冒险带他们到山洞中躲藏,避开了敌人的搜剿。

    老山界从湖南延绵至广西数百里,红军翻越老山界,左路从广西境内的猫儿山地段翻越的,右路则是从湖南境内的猫儿山地段翻越的。1934年,从12月3日到6日,中央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越城岭的老山界。

    龙胜县到处风景宜人,龙脊梯田、凤凰梯田两大景区与我插肩而过,但是,我并不遗憾。听说我打算走捷路,翻越越城岭到湖南。餐旅馆的女老板当晚跟我联系好了一个熟悉翻山小路、驾车技术精湛的摩托车司机。第二天早晨六点,我离开龙胜县平等镇,沿着当年红军去湖南通道县的路线,冒险走山中的乡村山道,直插西北方向去湖南通道县……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4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