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西南创建游击根据地,带领丽水开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瓯江报道》从今天开始推出《重走红军长征路》系列报道,延着红军挺进师当年的足迹,发现那一段珍贵的记忆,今天我们的采访小组走进当年挺进师的到达丽水的第一个地点--龙泉。龙泉的住龙镇是中心区域。镇政府所在的住溪村则是中共龙浦县委、浙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的驻地。在这块悠久的革命土地上,住龙人民的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解放,留下了11处革命旧址。住溪老街便是其中一处。
我现在走的这条老街就是龙泉住龙镇住溪村的一条老街。在这样的老街上,这样古老的铁门是不多见的,而更为神奇的是,门上还有这样三个小孔。
龙泉住龙镇政府干部
叶兰华街上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尾追我们那些游击队员的时候,在这里打仗留下来的。
而在69岁的老人李金四的记忆里,这些弹孔是解放后江山一带的土匪过来抢劫的时候留下来的。
龙泉住龙镇住溪村村民
李金四那就是抢劫到我这里(这个位置)过,我上面的人很穷的,下面的人很富的。
不管怎样,这些弹孔让这条老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而一些人家大门上的革命标语传说也是当年的粟裕红军留下来的。
当地居民粟裕红军一个团住在这里,在这里住了40多天。
小学生前面还有一个祠堂,说是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史料记载,1935年8月20日,中共龙浦县委在住溪村廖家祠堂召开了200多人参加的住溪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随后,一场以“查田、插标、分青苗”为内容的土地革命在龙浦边境30多个村庄如暴风骤雨般铺开。
住溪苏维埃政府,也叫做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惟一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廖家祠堂是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地方,而相邻的张家祠堂则是苏维埃政府办公的地方。
这张桌子和凳子就是当年粟裕办公用过的。这里还有一面军鼓,还能发出雄浑的鼓声。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特别的靴子,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龙泉住龙镇住溪村村民
项陈连它主要是用棉线制作起来的,给当地的浙西南红军山上用的,这种鞋子主要是防滑,还有毒蛇虫子的叮咬。
如今,这条老街成了住龙镇最大的旅游点,即便周边没有配套的旅游产品,每年到老街来看看的游客都会超过一万人次。
如今,老区人民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家园。延绵不绝、不可逾越的群山如今变成了发展高山产业的平台,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的新舞台。
李博我身后的这条街道就是住龙镇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可能像我这样的年纪的人已经无法想象当时这里发生的一切了。据我们了解到,去年一年,住龙镇的收入已经达到了1亿2千万,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608元,这已经是丽水市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了。
记者:周继强 李博
《重走丽水红军路》(二):溪头村——打响入浙第一枪
2011-07-01 16:17:43 来源: 丽水在线
1935年3月下旬,由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翻过浙闽边境马迹岙进入龙泉西部山区,在宝溪乡溪头村打响了挺进师入浙第一枪,从此拉开了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革命斗争的序幕,来看今天的《重走丽水红军路》系列报道。
站在溪头村的红军亭前,整个溪头村可以尽收眼底。而这片土地,正是当年红军挺进师打响第一枪的主战场。90多岁的张照旺大爷当年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子,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那些红军就到了街头,看到他头探出来,就一枪打过去,就给他打死在那里,那些就逃到那上面去。
由于张照旺大爷的方言带着龙泉和庆元交界地带的口音,村支书吴美芬向我们转述了当年的情
景。
国民党保卫团驻在田地里面练习,听到有人报告说,红军要下来了。他们都卧倒。后来他们就逃到对面山上去了。后来红军下来了,红军一枪打过去,打了一个人死了。他叫夏广丰。
战斗打响后,国民党保卫团修建的碉堡和工事迅速被攻破占领,三个分队长夺路而逃,由于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也跟随在国民党保卫团的队伍中逃跑,红军挺进师随即下令停止了追击。溪头一仗,红军打死敌兵一名,俘敌二十多名,并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
那个时候他(张照旺)还是十五六岁,在那边抓鱼,他们也跑掉了,后来第二天听说保卫团被红军打死了一个。
随后,红军挺进师在溪头村陈家大院设立“随军银行”,为行军期间打给老百姓的欠条兑换银元。同时在当地枪决了两名发动分子,极大地鼓舞了老百姓的革命热情。
溪头战斗,打响了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枪、第一仗、第一个胜仗,拉开了红军挺进师入浙开展游击战争的帷幕,为创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2006年,在溪头村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仗遗址七峰山下建立了红军纪念亭和挺进师入浙第一仗纪念碑,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纪念亭和纪念碑题名。
记者:周继强
《重走丽水红军路》(三)高山村:“革命之家”献出六条生命
2011-07-02 17:18:21 来源: 丽水在线
继续我们的重走红军路的报道。1935年,在龙泉市宝溪乡的高山村,有一户人家,父亲当时过世了,母亲和六个儿子相依为命,当年5月份,红军挺进师第二纵队在这里成立红色政权,带领乡亲们闹革命。之后的7年时间里,为了保护红色政权,这一家人献出了六条生命,其中四人在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从龙泉的住龙镇一直沿着红军战斗过的足迹往上游走,走到这个地方,宝溪乡的乡干部告诉我门,一定要停下来看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村后的这个山头就是当年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翻越过的第一道山岭,而山脚下的高山村就是红军挺进师二纵队轰轰烈烈分田地、闹革命的一个红色据点。
龙泉市宝溪乡党委书记
周义泉这是我们老操同志,他们兄弟几个为我们革命做了很大牺牲。具体你来讲。
龙泉市宝溪乡高山村革命烈属
操正方老大在浦城枪毙的,老二在住龙枪毙的。。。。
站在四张烈士荣誉证书前,82岁的操正方老人看上去非常平静。1942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得到中共第四任浙西南特委书记张麒麟的下落,当面毒打他的母亲。后来,还烧光了他们家里的破茅房。
龙泉市宝溪乡高山村革命烈属
操正方我跟妈妈跑到浦城去讨饭,那个时候我12岁,家里没人了房子烧光了,人也没有了。
实际上,从1937年开始,操正方家里就有四个兄弟、一个媳妇参加了游击队。而家里只有最小的操正方和四哥操正福陪着母亲。
1941年到1942年,老大操正旺、老二操正昌、老三操正长、大儿媳李起基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老四操正福,后来死在里国民党的监狱里,年仅17岁。老五操正林,在上山帮红军挖笋的时候,被毒蛇咬死了。
解放后,当地民政部门专门划拨了资金和粮食,帮助操正方修建了现在的几件房屋。
龙泉市宝溪乡高山村革命烈属 操正方
1953年县民政部门拨了稻子一千斤,钞票250元,56年又拿了1000块钱来。
其实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子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而对于操正方老人来说,每天只能面对四张烈士证书,怀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怀念之中还带着一份自豪和骄傲。当地的家族,还把他们的这段经历写进了族谱里面。操氏成基一胜败,九支兄胞四牺牲。星火燎原红一遍,厥后裔孙繁荣边。
这是记者周继强、李博从龙泉市宝溪发回的报道
继续我们重走丽水红军路的报道。1935年到1937年,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地区进行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争。对于许多革命群众来说,粟裕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而在龙泉宝溪乡的塘源村,一位14岁的少年却竟然在自己的家里见到了粟裕将军。
现在大家通过镜头看到的是宝溪乡塘源村的金铭大院,在1936年的夏天。粟裕带着50多名干部在这里开了一次秘密的会议,而我身边的89岁高龄的金大爷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请问,您当时多大了?
龙泉宝溪乡塘源村村民
金登铭我十四岁我父亲讲有客人来了,枪啊,都有的。那个时候你在干什么?我在读书,刚放假回来
对于我们记者来说,了解粟裕将军和金铭大院的故事,是学习一段历史知识,而对于金登铭来说,却是打开他少年时代的一段神奇的记忆。其实,金铭就是金登钧的父亲,当时担任国民党政权的宝溪乡乡长,他秘密资助红军,并成为地下联络员。
龙泉宝溪乡塘源村村民
金登铭(记者)你见过粟裕吗?见过。粟裕问我多大了,学校怎么样。(还记得他长得什么样吗?)他长得比我父亲年轻得多,那衣服是很朴素的衣服,说普通话。
当然,知道这位精干的年轻人就是粟裕将军,那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粟裕化名叫“金米”。
金登钧的父亲金铭还让这位名叫“金米”的人,在书房后的密室里过了夜。
史料记载,1936年6月,粟裕刚刚率领二纵队歼灭了住溪、宝溪、王村口、浦城等地敌人。他随后率领当地的干部,秘密潜入金铭大院里召开会议,传达省委会议精神。
龙泉宝溪乡塘源村村民
金登钧这里面是我父亲的书房,外面有警卫的。他们在里面商量一些事情。
当年粟裕将军就是睡在这块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我身边有个门,这个门里边,粟裕和他一些干部进行秘密会商。但是现在这个门已经被锁紧了。
后来,金登钧的父亲金铭还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害致死。
金家三兄弟16口人,一直都在金铭大院生活。屋内冰箱、电视一应俱全,全然是城里人的模样。屋外田野上,稻田、竹林、菌菇、茭白正在充满希望地生长着。
记者周继强李博发自龙泉市宝溪乡的报道
《重走丽水红军路》(五)“红军桥”传递革命激情
2011-07-04 16:35:30 来源: 丽水在线
继续我们重走丽水红军路的报道。在浙西南地区活动的红军,由于要和敌人进行游击战术,他们的足迹可以说是踏遍了龙泉、庆元、遂昌一带的大小山头。而在龙泉宝溪乡却有这样一座桥,当年这里战斗过的红军几乎都从桥上行走过,现在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做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龙泉宝溪乡塘上村附近。烈日照耀下,这座桥的身影显得格外雄伟。桥上是模仿廊桥修建的廊屋,桥下是潺潺流水。
据记载,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6000多人经过该桥北上赣东北会师方志敏部;
1934至1942年,中国工农红军建松政独立营约160人多次过往该桥;
1934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团”约250人多次过往该桥;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538人经过该桥进入浙西南、浙南和浙江。从此经过红军将领有张文碧、寻淮洲、粟裕、刘英等著名将领。
就在我们拍摄的时候,路过这里的金师傅走了过来,和我们攀谈起来。记者很好奇,那么多的队伍,为什么都要选择这一座桥呢?
龙泉宝溪乡塘上村
金师傅这里一个是比较隐蔽、一个是比较近,这条路上去就是宝溪去,宝溪到坑口
坑口到高山,那边再下去是住龙。
在红军到来之前,作为连接福建、浙江的必经之路,廊桥在当地老百姓的记忆中,更多的是与艰辛有关。当地村民告诉我们,那时候,人们都在半夜出发,因为怕被国民党反动派拦住交税。
龙泉宝溪乡塘上村
金师傅(龙泉在哪个方向?)龙泉就在这下面出去,他们(小贩)回来走下去,到龙泉去。
幸运的是,这样一座桥,竟然在70多年的风雨沧桑中得以完整保存。2006年,当地村民捐资捐料捐工捐粮重修了红军桥。
如今,“红军桥”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渡人了。河岸南侧一直延伸到山外的水泥公路,可以把这里的土特产畅通无阻的运出去。山野里生长的普通木槿花,通过规模开发,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
我身后的那条路在70年前还是一条泥泞的小道,而我脚下的这座红军桥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廊桥。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正是通过这条小路和这座小桥把革命的红旗插遍了浙江的大地上。虽然现在我们只能想象当时的情景,但是我相信,红军的这种坚强的精神,会向我身边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永远永远地流传下去。这是记者周继强,李博从龙泉市宝溪乡发回的报道。
记者:周继强
《重走丽水红军路》(六)鼓舞人心的“竹口大捷”
2011-07-05 16:43:19 来源: 丽水在线
1934年8月30日,在庆元县的竹口镇附近,寻淮洲、粟裕等将领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遭遇了前来拦劫的国民党部队。工农红军成功利用有利地形,顽强战斗,取得了竹口大捷。这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瑞金出发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在通往竹口镇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两龙高速施工的场景,就在这附近,我们看到了一座木拱廊桥。2005年,它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的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而当地的群众还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这座廊桥名叫后坑桥,而当地群众更习惯叫它红军桥。因为竹口战斗的遭遇战就是在这打响的。
1934年6月30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侦察分队在这里遭遇前来堵截的浙江保安二支队三团、丽水警察大队以及庆元县保卫团的进攻。敌军以迫击炮、轻重机枪作开路先锋,向红军先遣队瓦窑山、竹口对面山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并组织10多次大规模冲锋,但都被红军指战员一一击退。
庆元县竹口镇政府
陈汝长红军要防止敌人从背后包抄上来,所以马上就占领了这个高地。前沿阵地就是现在开发出来的工业区这片地方。
夜幕降临后,红军派出小分队迂回到敌后,突然发起进攻,敌军阵地迅速被摧毁。庆元县保卫团副团长丁南被击毙,二支队司令杜志成弃兵潜逃,浙保三团团长何世澄逃到龙泉天妃宫后自杀身亡。先遣队共有20多位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
庆元县竹口镇政府
陈汝长国民党不顾伤兵就逃走了。一些老人讲,他们从尸体旁边走过,那些人突然就抱住他的腿,要他救命。
8月31日凌晨,红军清理战场,共计毙敌300多人,俘虏200多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0多挺,长短枪200多支及弹药无数。先遣队选派了100多名红军把缴获的战利品交给当地党组织,再转交中央根据地。
曾经的战场,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开发建设的热土,廊桥外面,骡子托运队搬运着沙子,廊桥里面,是两龙高速的工人们的纳凉休憩的地方。
我身边的这个山头就是当年的主战场,而今,这里正在修建量龙高速公路。预计两年之后,可以建成通车。
记者:周继强 庆元台
《重走丽水红军路》(七):“三老”见证“崔上村革命史”
2011-07-06 16:40:14 来源: 丽水在线
继续我们重走丽水红军路的报道。在庆元县黄田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崔上村的小村庄。从1946年底到1949年解放,这里一直是中共闽浙边地委活动的革命据点,也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着力剿杀的地方。村里有三位健在的老人,亲身经历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这位大伯名叫周长富,今年69岁,在崔上村当村干部已经有20多年了。1947年春天开始,中共闽浙边地委在崔上村开展活动的时候,周长富还是个五六岁的小娃娃,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他们悄悄地帮助游击队送信。当年一起参加过革命活动的,现在就只有周长富和周车女、周车弟姐弟二人尚还健在。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75岁老党员 周车弟
我的母亲把那个信放在我的帽子里,我姐陪着我一起送信。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79岁老党员 周车女
身上绑着柴刀,用来砍柴,不然他们就会注意。
1947年11月初,闽浙边地委武装的正式游击队员有上百人,在庆元境内建立的交通站30多个,发展交通员200多人。到1948年,游击队武装人员超过300人。崔上村的老人小孩全都参加了革命。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党支部书记 周长富
打小梅、打圩田,全村都去的,就是两三个人生病不会去,其他人全都去的,他们游击队有武器的,我们那时候刀子拿去的。
1947年12月,闽浙边革命根据地遭受国民党反动政权连续进攻,根据地地委驻地崔上村暴露在外,民兵队长村民周维赵、民兵周维奶由于掩护地委游击队和村民转移,遭到敌人的拷问和杀害。
庆元县党史办 何建林 敌人把他们的心肝挖出来拿来下酒,有人看到他们的心脏还是跳动的。
最终,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放火烧毁全村。接着,敌人又放火烧了周边几十个村庄,庆元有500多名群众被抓了起来,。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75岁老党员 周车弟
我大概十二岁左右我们还躲在对面的那个山上。看着房子一座一座倒掉。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79岁老党员 周车女
村里的妇女都在山上,大家都哭了。那时候就是要和他们(游击队)一起解放,好像这国民党是没有希望的。
解放后,在党委政府安排下,散落在附近村里的村民有回到村子居住,当年只有十几口的村子,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0多口人,当年的红小鬼周长富,已经连任了2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不过,三位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庆元县黄田镇崔上村
党支部书记 周长富 还有纪念馆没有造,要求把解放前那些东西保留下来,村里也要集中建设整理一下,村里的路还没有修好。
记者周继强、李博从庆元县黄田镇发回的报道
去年,崔上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4000块钱。这和全市的农民人均收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希望这些革命老区,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有新的平台和发展契机。其实,挖掘这些红色旅游资源,何尝不是一个亮点呢?

